1、肅立合掌,兩足成外八字形,腳跟相距約二寸,腳尖距離約八寸,目光注視中指尖。 2、右手先下,左手仍作合掌狀,腰徐徐下蹲,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,兩膝隨即跪下。 3、左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。
禮佛時,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。 4、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向前移動半掌,與左掌齊,兩掌相距約六寸,額頭平貼於地面。 5、兩掌握虛拳,向上翻掌,手掌打開,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,此名“頭面接足禮”。
6、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,掌心向下貼地,頭離地面或拜墊,右手移回拜墊中央(或右膝前方)。 7、左掌舉回胸前,右掌著地將身撐起,與左掌合,同時兩膝起立。合掌依然。
8、三禮畢,合掌彎腰,垂至膝前,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,兩大指相併,兩食指相合豎直,伸直腰舉至齊眉再放掌,此為問訊。 1.首先虔誠地合起雙掌,目光注視中指指尖.
2.然後向下彎腰約九十度,當要直起身子來時,合十的雙手也同時變換姿勢. 3.
以左手的中指、無名指、小指,蓋住右手的中指、無名指、小指;大拇指指尖輕輕相接觸,食指尖也輕輕相接觸,食指與大拇指剛好略呈三角形狀。 4.此時,雙手的姿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,就如同向佛菩薩供花一般,充滿了恭敬祥和 5.
雙手維持這個姿勢經過胸前,一直舉高到眉心(但不觸到額頭),這也表示把佛菩薩供到頂上,有著虔誠、恭敬而謙虛的態度. 6.隨後再輕輕將手放下,到胸前回複合十姿勢,然後放下雙掌。
禮佛有七種者
一、我慢禮:謂依位次,無恭敬心,五體不具,如搗碓然。
二、唱和禮:謂心無靜想,見人則身輕急禮,人去則身惰心疲,蓋心散而口和也。
三、身心恭敬禮:謂聞唱佛名,便唸佛想,身心恭敬,精無厭怠。
四、發智清淨禮:謂達佛境界,隨心現量。禮一佛,則禮一切佛。禮一拜,則禮法界,蓋諸佛法身融通故。
五、遍入法界禮:謂自觀身心等法,從本以來,不離法界,佛我平等,今禮一佛,即禮法界諸佛。
六、正觀禮:謂禮自性佛,不緣想他佛,以一切眾生,各有平等佛性故。
七、實相平等禮:謂上六種,有禮有觀,自他兩異,惟此一禮,無自他分別,凡聖一如,體用不二。 此中前三為事禮,後四為理禮。
學佛者應依後五,莫依前二。 您也可以參考一下這個連接http://www.
bskk.com/thread-58451-2-1398.html 您好,分大拜和小拜大拜:
每次都是起身跪倒再拜小拜:跪倒之後拜三次都沒有錯網上也有專門的圖解 已共享